读懂了王阳明,从此大彻大悟
- 祝福语
- 2023-02-04
- 156
人人自有定盘针,万化根源总在心。却笑从前颠倒见,枝枝叶叶外边寻。
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。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
静处体悟,事上磨炼。
--王阳明
心灵是决定一切的基础,我们所有的感官,知觉,经验构成了我们的心灵的基础,而心灵的创造力却不依赖我们身体的感受,所以我们会做梦,会想象。
我们无法看到心外之物。事物呈现给我们是它本来的样子,而我们看到的,是内心感受到的样子。
开人与人差距的,正是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,因为看透本质,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
相反,如果拘泥于自身的知识盲区和惯性思维,只能片面主观的看待问题,拘泥于自己的小世界里,或者被自我意识所蒙蔽,世界之大,却只能看到冰山一角,而一定程度上,我们必然是被局限的,就像古代人无法想象我们现在拥有的高科技生活,而我们也无法想象也许再过100年,人类去探寻银河之外的璀璨。了解自身的局限,就能以更开放的心态去感受和体验。
我们的心灵也指导着我们的身体如何去筛选,过滤和处理信息。行动取决于意识,意识来源于心灵。可以说我们每个人的所有行动都是自己内心的写照。
所以说,心灵决定一切。决定我们怎样看待世界,也决定了我们将采取怎样的行动,行动又决定了结果。
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,从事一项活动时,完全沉浸其中,全情投入,忘记时间在流逝。此时的你一定效率很高,创造力也极强。庄子把这种状态称之为“物我两忘”,王阳明称之为“知行合一,心无外物”。龙场悟道,格物致知。阳明先生,其实在教我们如何认识这个世界。
传习录里阳明先生描述了心流状态:
事事从心中良知而为,不他虑,事事可谐而良知日显。所谓吃饭穿衣俱是修行。吃饭心便在吃饭,穿衣心便在穿衣,勿他顾。
不“行”能不谓之真知。
阳明先生于困顿处教化蛮夷,不费吹灰之力平定了宁王之乱,能达到行事游刃有余,如行云流水,仿佛难题到他这里都能迎刃而解,到底是凭借什么呢? 除了通透之外,还有知行合一。
此心不动,随机而动,放下过多的心理活动,放下自我的妄念而去观察世界本来的样子,放下浮躁,让心安定下来,因时而动,因势而行,才能采取合适的行动,恰如其分,不偏不倚。这就是“修心”的过程。
--【“此心光明,亦复何言”】--
阳明先生讲到,要在内心澄明瞬间做出决策并实践,这是真正的“做自己”,阳明先生的一生,崇尚光明,修炼良知,他也用行动践行了自己的价值观,救万民于水火,还社稷以太平,传教化于四海,留圣名于千秋。是真正的行动派。
同时,他也是个普通人,从迷茫痛苦到开悟,也是经历了种种磨难。在艰难之时选择修心,保持乐观,在困境之中选择思考,绝处逢生。
绵绵圣学已千年,两字良知是口传。欲识浑沦无斧凿,须从规矩出方圆。
--王阳明